必须始终抓住青年工作这个党的战略性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是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问题,是我们党的青年工作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政治本色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坚定理想信念,严守纪律规矩,确保人生不偏离正确的方向。“理想信念是‘主心骨’,纪律规矩是‘顶梁柱’,没有了这两样,必然背离党的宗旨,做人做事就会走偏走邪,思想就会百病丛生,人生就会迷失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始终把追求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信仰作为立身之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握政治方向,永葆政治本色,切实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筑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青年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一大批青年抛头额,洒热血,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实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崇高理想。年仅23岁的周文雍和24岁的陈铁军为了革命事业假扮夫妻,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婚礼。临刑前,陈铁军大声呼喊道:“现在,我们要结婚了。就让国民党刽子手的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青年只有坚定伟大的理想信念,坚守高尚的精神追求,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必须始终培养家国情怀,心怀“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有国才有家。爱国是融入青年血脉之中的发自内心的行动自觉,是基于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基因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是尽己所能服务祖国和人民,心怀“国之大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之大者”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爱国是一种伟大的情怀,是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爱国既有英雄人物作出的惊天动地之举,更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的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不平凡的默默奉献。要培养青年“国之大者”情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用心倾听群众诉求,用情回应群众呼声,用力解决群众难题。
爱国是不管身在何处,始终心怀祖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新中国成立时,远在美国、享受着优越生活的钱学森和华罗庚历尽千辛万苦,毅然回到了祖国,投身到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华罗庚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发出了“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的呼吁,坦露了一颗热爱中华的赤子之心,凝聚起中华民族和中国人们由“平凡”走向“伟大”的精神力量。
必须始终注重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青年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遵循,自觉养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带头倡导向上向善社会风气、塑造社会文明新风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才能实现青年的崇高理想和生命价值。
把好人生方向必须扣好“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扣好“第一粒扣子”来比喻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帮助青少年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的重要性。青年必定要成为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秉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切实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在近些年的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评选中,一批“90后”“00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改观了人们以往的评价,充分展现了人性与道德的价值和力量,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
必须始终学思践悟,做到知行合一
青年进步的快慢,取得成就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在于学习,没有知识就会陷入能力恐慌、本领恐慌。因此,青年要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成一种社会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知识日新月异。青年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危机感,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切实打好筑牢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
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青年要坚持带着问题学、带着使命学,不断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要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服务祖国联系起来,切实做到黄大年式的“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时代主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根本宗旨,更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必备的优良品德。青年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精神充实的人,必须学会在奉献社会中去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青年是祖国和人民的希望,要把握时代发展主题,站稳人民立场,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着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一大批青年不惧风险,真情奉献,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政治担当,书写着波澜壮阔的青年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青年才能担当起时代的重任,成为民族复兴的希望。
(作者单位系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周亮
来源:《清风》杂志第183期